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深度解读!与场所共生的生态医疗共同体——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一期工程

编辑部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3-06-06

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项目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组团 F2-1 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 178 174 ㎡,规划总建筑面积为 433 034 ㎡,规划总床位数为 2 800 张。项目分为两期:一期建设体系完备的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为 218 034 ㎡,床位数为 1 200 张;二期包含康复医学中心、养老中心和转化医学中心,总建筑面积为 215 000 ㎡,床位数为 1 600 张。一期工程于 2022 年 3 月动工,预计 2024 年 7 月投入运营。


一、项目背景


作为赣州市立医院的新院区建设工程,项目传承市立医院百年悠久历史,依托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协作优势,以“强专科、大综合”为发展特色,打造心血管病、肿瘤、肾脏病、老年病为核心的四大专科诊疗中心,旨在建设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甲综合医院,建设一座融入大湾区规划、辐射整个赣南地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项目位于章贡区红旗大道、贡水南岸,地处客家文化集聚区、宋城历史文脉发展轴、新兴医药产业带的延伸交汇处。如何回应这一独特的城市区位与文脉、使建筑与城市融合共生,是设计人员须要思考的宏观层面的问题。场地原始地貌为起伏丘陵,地势西高东低,高差达 13 m。靠近中心的位置有两棵须要原址保护的二级古榕树,其树形优美,位于地势低处。如何保留古树进行总体布局,如何结合地形高差组织功能与交通,使建筑与场所融合共生,是设计人员须要思考的微观层面的问题。


二、融榕共生——与场所共生的设计理念


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场地环境。保留古榕树就是本项目最突出的场所要素。榕树是赣州的市树,也是客家文化中的“福树”。中心城区内近400 株古榕树遍布在江畔、公园、广场、路边,聚集着人气与活力,因此榕树又是精神堡垒。榕树是生命力的象征,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可以成为医院环境中的亮点,营造环境优美、舒缓身心的康复花园。“榕”与“融”同音,可延伸为融入、融合,它象征着历史与未来在新院区项目中的结合,象征着赣州市立医院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携手合作。


方案以“融榕共生”为设计理念,建筑组群采取半围合、向心式、放射状布局方式,退让出以榕树为核心的主入口广场,门诊、医技、病房等主要功能依次展开,建筑空间与中心榕树广场形成多层次的视线联通与景观互动,将场所特色融入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


三、融入生态——向心式的花园式布局


项目总体布局以“延续与生长”为主题,结合分期规划,将用地分为南北两部分,综合医院功能布置在北侧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康复、养老、转化医学等功能布置在南侧二期用地。


一期各单体建筑以榕树为中心,呈半围合、向心式布置。感染楼(兼发热门诊)、污水处理站在榕树广场北侧,选址时考虑了风向,避免对院内造成污染,同时靠近北侧急诊急救广场,可独立成区,便于疫时应急管控。医疗综合楼在广场西侧,门诊、医技、病房沿台地由东向西逐级展开。门诊区为 3 个小体量的模块化单元,如同簇拥在中心广场周围的“榕树”组团。既保证各诊室获得良好采光通风,又在医疗主街与榕树广场之间形成视觉通廊,将良好景观环境引入室内。


医技区以较完整的裙房体量位于主街西侧, 3 栋病房楼架在医技之上。行政综合楼位于广场东南,架空风雨连廊位于广场西南,使整个半围合的建筑组群朝向东北的贡水,与对岸的客家七鲤古镇形成新旧空间之间的对话关系。总体上,一期建筑主次分明、形态多样、各居一隅、有机生长,共同营造出以榕树为核心的景观疗愈大花园。


二期建筑通过绿色景观带与一期分隔,布局形态延续一期脉络,结合相邻地块的居住和研发性质,将老人护理及康养中心规划于用地西南,转化医学中心规划在用地东南。


四、融入地貌——多首层入口的设计特色


场地高差大虽然是本项目的设计难点,但也促成了多首层入口的设计特色。方案依据规划道路标高与场地现状高程,将场地由东向西划分为三级台地。第一级台地与东侧主干路平接,第二级台地可与北侧快速路、南侧城市支路平接,第三级台地与西侧次干路相接,各台地间以车行缓坡相连,将不同来向的外部车流、人流顺畅地引入场地内部。


建筑嵌入台地,在不同楼层形成多个“首层”出入口。医疗综合楼首层东侧直接面向主入口广场,设有门诊主出入口、儿科儿保出入口、次门厅出入口等;二层在北侧平接急诊急救广场,设急诊急救出入口;三层西侧可平接场地道路,设住院与专科中心出入口。


方案对台地进行分级处理,不仅高效联系了场地内外交通,而且节约了土方开挖量。通过建筑融入地貌,巧借高差形成多首层设计,实现建筑内外交通的缝合串联。


五、融入城市——开放的城市健康空间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未来的医疗机构将更加注重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大健康”产业更多地把人的体验及舒适感纳入医疗活动中来 。


项目围绕榕树广场、中心花园这一环境特色,将包括榕树广场在内的东侧主入口广场定位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大健康城市公共空间。面向地面广场的医疗综合楼门诊区,分别设有门诊大厅、儿童保健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直通下沉广场的地下一层布置大健康配套设施,包括餐厅、医药商店、健康讲堂、院史展示等功能,功能与环境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城市健康空间。通过打造这一开放、功能复合的中心广场,旨在实现一种从“治”到“防”的医院模式转变。


六、融入工艺——高效的医疗流程及工艺


基于“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定位,方案采用“综合 + 分中心”布局模式,结合定位、景观、高差和多首层设计,创新地提出了一套强专科中心与大综合医院的工艺流程组织方案。方案遵循扁平化设计策略,顺应地形,打造了一条方向性强的弧形医疗主街,作为水平交通主动脉,紧密联系门诊、医技、各专科中心。门诊流线居右,医技流线居左,中间有通高中庭和空中连廊,简化的水平流线、紧凑的功能布局为患者创造了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


专科中心设计中充分考虑总图布局与多首层特点。门诊部从医疗综合楼东侧的首层主门厅与次门厅进入,住院部与分中心从医疗综合楼西侧的三层平台进入,三层设有专科独立门诊单元。心血管、肿瘤、肾脏、老年病等几大分中心的病房布局充分考虑自身特点以及与门诊、医技的联系。
病房楼采用板式布置,在每间病房内均可看到优美的景色。医护办公功能独立成区,护士站布置于护理单元中部。


门诊区采用模块化诊疗单元模式,同类型病种的门诊功能布置于同一模块当中。模块之间设置面向榕树景观的休息厅、自助服务设施、卫生间、交通核等,均采用标准化设计。门诊单元采用一次候诊与二次候诊相结合方式,科室护士站为一站式服务台,包含采血、登记预约、自助打印等功能,以方便患者。


医技科室依据医疗功能的联系紧密程度合理布局。首层布置影像中心,邻近急诊急救功能区。手术中心、重症监护室与 DSA 介入中心同层设置,提高患者转运速度,减少患者被感染概率。药库、营养厨房等设置专用货物运送通道,缩短后勤供应动线。为太平间与垃圾收集设置专用的污物通道,污物流线与补给流线分区设计。


七、融入文脉——体现客家文化的立面造型



建筑形象以“山水交融、延续生长”为主题,着重挖掘客家文化与地域文脉的神韵。门诊楼与病房楼前后错落、高低起伏,形成层次丰富、形态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神似赣南绵延的山脉,塑造出山水城市意象。以客家传统建筑的坡屋顶为原型,融入水波连绵的曲面元素,建筑屋顶设计成若干个倾斜的曲面屋架,可遮挡屋顶机房与设备,形成活泼、整洁的第五立面;多个一角扬起的屋面形成起伏连续的组合,形似贡水的滔滔碧波,呼应了与滨水空间的关系。门诊楼与病房楼立面均使用了 C 字形的设计语言,呼应了以榕树为核心的半围合、环抱式的场所特征。病房楼的竖条窗间墙与行政综合楼的渐变斜向格栅,由树枝形态演绎而来,象征着向上生长的生命力量。


八、融入智慧——优质的智慧医疗技术



项目采用现代化的智慧物流系统,包括气动物流系统、轨道小车物流系统、智能机器人(AMR)物流系统和垃圾被服回收系统,以提高医院物流运输效率、节约人力成本、提高运输的安全性。气动物流系统主要用于体液和处方等物品的传输,分别设置在检验科、病理科、体检采血室等位置,共设站点 13 个。轨道小车物流系统主要用于药品、被服和敷料等物品传输,分别设置在护理单元、药库、住院药房、消毒供应中心、手术部等区域,共设站点50 个。智能机器人物流系统主要用于手术室、中心供应室、药库、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等位置,共设机器人 3 台。垃圾被服回收系统主要用于医疗废物和被服的传输,分别设置不同的传输管道,在护理单元的污物间内设置投放口,物品经管道进入院内垃圾站。


此外,项目充分结合信息化建设,融合互联网 +、掌上医疗等智慧医疗,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就医服务。将传统的集中式挂号缴费区域分解到各门诊单元、各出入口门厅附近。利用互联网及手机端满足在线挂号、预约门诊、网络求医、远程会诊等就医需求,通过集成设备终端提供自助打印化验报告、自助挂号等服务。


九、结束语


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认为,建筑要回到场所,建筑师的任务是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精神。本项目将“与场所精神高度契合、与场所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全面地融入生态、地貌、工艺、交通、文脉、智慧等医疗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使医院真正成为服务人民健康生活的生态医疗共同体。
作者:张雨奇 展天宇 李竹青
作者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