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基于环境行为学原理,运用装置艺术促进社区参与及原居安老——苏州的案例研究

刘爽 陈冰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0-05-26

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预计至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近20亿[1]。不少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安享晚年,发展老年友好社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2]。社区公共空间是老人开展户外运动和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而艺术,尤其是装置艺术,除了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外,还能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3]。本文旨在通过设计研究,探讨装置艺术能否改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对社区养老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老龄化现状及问题

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4]。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5-6]。苏州市于1982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早了18年[7]。2017年以来,苏州市外来老年人增势迅猛,老龄化程度加重[8]。在全市范围内,除工业园区外,其他城区的老龄化程度均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姑苏区的老龄化程度则达到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图1)。


图1 苏州各地区老龄化比例

(资料来源:http://js.people.com.cn/n2/2018/0103/c360302-31101360.html


以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养老政策的拟定[9],而在建成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方面略显不足。以苏州市为例,目前姑苏区仍保留着大量的老旧社区,且在设计之初都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虽然地方政府已对这些社区开展了修缮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文献综述

针对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趋势,联合国发起了“老年友好城市”计划,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设计改建,使城市和社区更加适合原居安老[10-1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逐渐衰退,在家和社区中度过的时间日渐增多。因此,发展老年友好型社区是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改造社区环境,才能促使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呢?下面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归纳利用艺术手段来改善社区环境、提升老年人参与度的理论依据。

(一)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

1.老年友好城市

2005年联合国发布了“老年友好计划”的大纲并委托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老年友好”理念[12]。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老年友好城市指南》中对“老年友好城市”的主题、特征、评估标准和实施计划进行了界定。“老年友好城市”的框架体系包括“户外空间与建筑”“住房”“交通”“公众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沟通与信息”“公民参与与就业”以及“健康与安全”等八个方面的内容[12]。且其中大部分都需要在社区尺度上进行强调。

2.老年友好社区

发达国家对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综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发展老年友好社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13];二是老年人居住环境及周边环境是否友好,能否为老年人提供积极的生活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具有重要的影响[14-15];三是老年友好社区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结构,它的友好程度影响着积极老龄化的状况[13]。提倡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偏好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9]。适合居家养老的人居环境应该是以完善的社区服务、养老设施、无障碍设计等优良的物理环境为前提的。然而,尽管目前政府对部分老旧社区的物理环境在进行改造,但仍缺乏对老年群体的针对性思考[16]。

(二)积极老龄化

相关研究显示,积极老龄化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的结合[17]。老人可以通过运动促进身体健康,通过社交活动促进心理和精神的健康,三种元素缺一不可[18],而这三种元素须要通过环境这个媒介才能发生。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指出,物质客观世界和人类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的行为和人文现象均受到环境的影响[19]。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同时伴有心理、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个人活动能力,也会成为他们参与社会交往的障碍[20]。受身体条件限制,老年人常选取所在社区和周边公园作为活动场所。提倡参与社区活动能缩小老人交往所需的活动范围,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所中进行交往,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图2)。

图2 老人行为与环境关系

(作者自绘)

(三)社区参与

政府“养老兜底”保障了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而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却易被忽视(图3)。前期研究指出,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孤独感,积极锻炼身体,消除疾病并释放心理压力[21]。


图3 马斯洛需求

(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203780129_543737)

所以本文尝试通过设计研究,探索运用艺术手段来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路径与方法。

(四)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1.为什么使用艺术?

社区公共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国西雅图Fremont社区的居民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的雕塑来纪念社区成立,当地居民在未完成的作品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有趣的艺术效果(图4)。这样的艺术创作方式使艺术作品与居民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互动,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欢乐[22-23]。

图4 等待电车的人们

(来源:公共艺术在社区的角色[23])

由此可见,艺术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参与,而且参与方式更多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24]。事实上,促进人与环境互动的有效方法可以是艺术设计——利用艺术改善环境,以此来满足人对生活环境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使用什么样的艺术?

本文聚焦于公共艺术中的装置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装置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展示艺术,它将特定的场所赋予生命力并激发出某些情感[25]。装置艺术不仅可以提高环境价值,还可以创造新的文化[26]。通过装置艺术,可以展示地方特性并培养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27]。

三、案例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研究团队选取了两个建立于不同时期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图5),分别是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的三香新村和宝石御景园。

    

图5 选区案例的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maps


图6 项目时间表与老龄化社会之间的关联

(作者自绘)

如前文所述,姑苏区老龄化达到了30%,而这两个社区正位于这个老龄化最严重的区域。本课题旨在按时间纵轴,研究两个社区在建设和翻修的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当时的老龄化状况以及老年友好社区的要求(图6)。事实上,最新的《城市居住规划设计》(2016版)中强调:“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社交的场所,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28]。然而规范只提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实际操作中还须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和实施方案。

(一)三香新村的空间特征和现存问题

图7三香新村现状图

(作者自绘)


图8 三香新村老人活动时间表

(作者自绘)

调研发现三香社区并未规划可供社区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仅有“老年活动中心”。在建筑物之间仅余小面积空地,偶尔会有老人在这里聊天、休憩,但据多数老人反映,这些空地常被占用为临时停车场,因此老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是社区周边的公园。三香社区的问题总结为小区内缺乏公共空间以及缺少座椅等景观服务性小品,导致很少有老人在小区内从事户外活动。总体上,老年人对社区内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和配套景观表示不满意。

(二)宝石御景园的空间特征和现存问题

图9宝石御景园现状图

(作者自绘)

图10宝石御景园老人活动时间表

(作者自绘)

在宝石御景园的整体规划当中,已按层级分别规划出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等。这些公共空间为老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老人在小区内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虽然也有一些景观设施小品,却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老人使用。通过调研得知,这些景观设施小品未被使用的原因是外观过于老套,并不具有吸引力。

研究团队计划通过装置艺术来解决两个小区现存的问题。一是利用装置艺术对三香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做功能性的适老化改造,如禁止将其继续用作停车场;二是在宝石御景园社区内添加装置艺术作品,吸引老年人参与社区共建。通过此设计研究,验证艺术方法能否取得对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预期效果。

四、研究方法:设计研究

设计研究的流程分为五个阶段:确定问题(Definition);构思(Ideation),对确定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实际的操作步骤(Prototype),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还须考虑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检验原型操作环节(Test),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图11);在检验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进而重新定义问题,在新的一轮设计研究中继续循环上述步骤[29]。

图11设计流程图

(作者自制)

(一)第一轮设计

1.确定问题(Definition)

图12三香新村老人的活动行为

图13宝石御景园老人的活动行为

(作者自绘)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三香新村的老人在社区内并没有太多的活动,而且社区内缺乏公共空间(图12)。而在宝石御景园内,虽然有老人在社区内散步、聊天,但是社区内一些公共设施并未被充分使用(图13)。

2.构思(Ideation)

设计灵感来源于访谈老人们的结果。研究团队发现,多数老人喜欢参加团体旅行,喜欢爬山和欣赏自然风景。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老人们通过旅行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从而满足心理需求。将作品的外观设计为“山”的造型,在三香新村中是希望通过运用“山”的造型,来满足老年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需求。其次,也是为了阻止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停车。而针对宝石御景园的问题则是希望通过新颖的造型来吸引人们观赏和使用。

3.原型(Prototype)

图14、15是根据老人的想法绘出的设计图。

图14最终设计方案

(作者自绘)

图15将最终设计放入真实场景中

(作者自绘)

同时,将座椅设计在艺术品的两侧,以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使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功能性(图16)。

图16最终模型

(作者自制)

4.检验(Test)

最后阶段应在环境行为学的基础上,验证装置艺术作品是否会“触动”老年人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活动。对两个社区老年人的后续访谈发现,作品具有欣赏性和使用功能,但当前的设计仅能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并未有效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交往”等。因此,在第二环节的设计中须要深入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对第一环节的设计成果进行修正。

(二)第二轮设计

1.确定问题(Definition)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30]。第二轮设计主要考虑如何帮助老年人更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从而消除其负面情绪(图17)。

图17老年人心理特征

(作者自制)

2.构思(Ideation)

第二轮设计的灵感源于芝加哥千禧广场的喷泉。这是一个具有现场性的装置艺术作品(图18、19),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互动,也使该广场成为芝加哥市户外公共空间中最具活力的场所之一[31]。因此,第二轮设计希望通过增加互动性,促进老人参与社区活动。

图18千禧广场的装置艺术

(图片来源:https://oss.dameicdn.com/uploads/60/4D/604D12EAC5EF9E46DD75168BDF4EE4BC.png


图19孩子与作品产生互动

(图片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8-06/17/129895938_15292430168331n.jpg

3.原型(Prototype)

研究发现,“玩游戏”可以帮助老年人锻炼大脑的灵敏度,同时延缓记忆力衰退。更关键的是,“玩”可以帮助老年人减少孤独感[32]。因此,第二轮的设计理念是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移动拼图”游戏(图20)。

图20移动拼图

(图片来源:https://b2b.hc360.com/supplyself/82789553671.html


移动拼图可以使老年人在休憩的同时锻炼动手和思考能力。另外,游戏还可以吸引有同样兴趣的人群。如果老年人在拼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求助旁人甚至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交流互动。老年人最大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这样的游戏可以作为沟通、交往的桥梁,促进老人的社区参与度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减少孤独感(图21-24)。


图21-24最终模型渲染

(作者自制)

4.检验(Test)

两轮设计的最终效果依然采用跟踪访谈的方法进行验证。本次调研一共采访了60位老人,两个社区各30位老人。受访人群中约有78%的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图25),并且大部分老人只对作品的外观感兴趣,而作品在社区内的实用性并未得到受访老人太多的认可。

(三)调查统计

针对关键的问题“您会对这件艺术作品感兴趣并参与吗?”,两个社区出现了分歧。三香新村64%的老人表示不感兴趣,而宝石御景园73%的老人表示对这件艺术品感兴趣并会产生行为活动,而且后续访谈显示,产生分歧主要还是因为两个社区在公共空间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图26)。首先,三香新村的老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即使用艺术为他们改造活动场所,这个公共空间日后也不免会被他人用作停车场,他们依旧没有活动空间;其次,因为老年人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三香新村的老人更喜欢到周边的公园活动。

两个社区的老年人还表示,对于开展普及艺术教育、艺术欣赏类的活动,他们会很愿意参与,但他们只希望是简单的普及,不需要太深的层次。因为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接受新的事物。

五、结束语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场所和设施。因此,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场地和设施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年人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和锻炼身体。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社会角色和家庭环境的变化等。针对老年群体,国家、社会及家庭等应提供多方位支持,这对提高老年人自尊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老人对两轮设计的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老人都只是赞赏最终的作品,但对艺术品本身的功能并不感兴趣。导致老人们出现消极反馈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了解“什么是艺术”。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发展老年教育[33],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因为老年教育可以帮助老年人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应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继续服务社会的能力。

老年教育与积极老龄化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两者同时关注老年个体生命价值的延续,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以积极的视角看待老年群体;另一方面,推进积极老龄化须要不断完善老年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34]。另外,老年教育可以以群体的方式进行普及。在学习的过程中老人可以与同伴交往,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减少心理方面的孤独感。社区可以成为老人接受老年教育的场所,同时促进积极的原居安老。

我们还选取国外的社区作为研究案例,同样是利用装置艺术进行社区改造,但是结果与本文研究的发现截然相反。国外社区的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大胆对艺术品进行改造,不仅使原有的造型充满了活力,而且长时间内使艺术品具有不同的造型。后续调研也指出,社区内的居民对艺术作品充满了热情。而本文两个案例的结果却是比较消极的状况。大部分老人不了解艺术的内涵,对艺术品也不感兴趣。因此,下一步相关研究要深入探讨使用艺术来改善我国人居环境的可行性和短中长期策略。最终希望可以通过老年教育普及艺术概念,然后用实际的艺术行为改善老人的生活,对他们的原居安老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金项目: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发展项目(RDF-15-01-31,“老年友好社区的综合设计策略”)


来源于本刊2020年01期,刘爽、陈冰:《基于环境行为学原理,运用装置艺术促进社区参与及原居安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