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门诊楼改造工程

曾佳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2017-08-0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以下简称北大医院 )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医院本部被分为门急诊部、第一、第二住院部。在医院的总体规划下,第二住院部的外科病房楼、内科病房楼工程分别在 2002 年和 2009 年完工并投入使用,位于门急诊部的新门诊楼工程也于 2013 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新门诊楼投入使用后,医院大部分门诊功能已迁入新门诊楼内,原有老门诊楼将作为急诊部和部分门诊科室以及医院行政办公用房使用。然而,由于老门诊楼建设年代久远,现有硬件条件及设施老化损坏极为严重,面对使用功能的转换,旧有功能格局无法满足新使用功能的需要,建筑内部使用环境极差,既无法为广大患者提供宽敞、舒适的就医环境,又无法为医护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工作场所,亟待进行彻底的改造。
       北大医院老门诊楼改造工程,地上 5 层,地下2 层,总建筑面积 20703m2。改造拆除原有建筑所有内外墙体,保留原有结构主体不动,对因功能改造所需要的部位进行局部拆除、结构加固以及加建扩建。拆除原建筑内所有机电系统,全部进行重新设计及安装。建筑室内装修在改造过程中按照建筑设计一体化思路整体考虑。老门诊楼周边室外工程进行全新规划和设计。


整合医疗功能,建立立体维度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院区分散,使得北大医院在进行医疗功能使用时被迫分割成为多个部分,在多个地块开展不同的医疗服务内容。厂桥路口、临平安大街以南为新门诊楼,设置大部分门诊及部分与门诊科室相对应的医技检查功能;位于西什库大街西南的第二住院部,设置了内科楼及外科楼的住院部以及为住院患者提供医技检查功能。此次改造的老门诊楼位于西什库大街东侧、新门诊楼用地南侧,与第二住院部横跨西什库大街,南北直线距离将近 1 公里,改造后作为急诊部及部分门诊和行政办公使用。由此可见,医院的总体布局,不同于常规综合医院的一般布局,受到现有院区位置和面积的制约,医疗功能设置被几条市政道路割裂开来,分散成为几大独立的功能区块,不能够采取常规医疗功能规划中惯用的通过设置一条或几条医疗主街的方式来衔接各部分医疗功能。
       因此,在对老门诊楼进行改造时,设计定位的出发点与常规既有医院改造项目有所不同,不仅要在院区范围内规划改造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要实现与现有建筑之间的有机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当在城市空间格局上注重医院整体医疗功能的整合,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造和建立城市空间维度的立体联系。
       改造中创造性地设置了沿西什库大街由北至南18m 标高、全长 512m 的地下通道,及横跨爱民一巷的架空连廊,将被市政道路隔绝开的北大医院门诊、急诊和第二住院部 3 个院区有序整合在一起,使得改造后的老门诊楼与第二住院部以及新门诊楼实现密切高效的联系,有效改善了患者转送、检查治疗、收治入院及医护人员跨院区工作时的空间环境,克服院区分散造成的不利条件,尽最大可能为医患创造良好、安全的医疗环境,使得北大医院在厂桥地区——这一城市空间格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和联系紧凑的医疗功能格局。
梳理内外交通流线,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医院周边交通环境压力巨大,且院区周边市政道路多为联络线及胡同改造拓宽,道路宽度受到限制,停车场地更是稀缺。在这样的不利现状下,改造后的老门诊楼既要在极度拥挤的院区内梳理场地内部不同性质的人流和车流,又肩负着纾解区域交通压力的双重任务。
      设计方案将老门诊楼院区西侧面向西什库大街的城市界面全部打开,取消院区围墙,通过设置30 公分高的景观隔离带及自动式出入车管理档杆,将普通人行、急诊入院停车车辆、急救车辆等不同性质人行、车行出入口进行区分,弱化医院院区与城市道路界面的交接,模糊有形边界,转而通过景观和管理的手段来进行秩序的维护,利于缓解现状。
设计保留了老门诊楼院区北侧通往爱民一巷的出入口,作为消防车环路出口,在极度拥挤的场地内满足了消防要求。同时,拆除爱民一巷南侧原有临时建筑,在架空连廊的下部增加了约 20 个内部停车位。缓解停车位状况的同时结合连廊自身的建筑造型,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全新医疗功能格局
       改造中调整了原老门诊楼的功能框架,对各层平面的使用功能重新规划,形成以急诊急救为重心,相关医技科室紧密围绕服务,相对独立门诊科室分散设置,行政职能部门集中管理的紧凑、高效、安全的全新功能格局。
       改造后门诊楼最重要的职能是作为医院整个院区的急诊部,改造工程在西侧加建了全新的门厅,为人员进入急诊大厅增加了适当的缓冲区域。同时,加建的门厅内还设置了两部连接地下通道的垂直电梯。由于既有建筑存在半地下层,改造后重新确定该层为建筑首层。“工”字形平面二层全层用于急诊急救,中段设置急诊大厅、急诊、抢救室、急诊输液、化验、药房,北段设置服务于急诊的急诊影像科和医护人员办公室,南段设置 EICU。
       四层中段为手术部,与二层急诊垂直相通,针对急诊急救的紧急情况,可以在此区域进行紧急简易手术的处理。
       其余各层分散布置相对独立的门诊科室,如一层北段的核医学科、五层北段的口腔科等,各楼层的科室根据患者使用特点及相互间的工艺流程关系合理分布,做到方位明确、流线清晰、洁污分区、管理便利。
体检中心位于一层南段,在西侧设置独立出入口,便于独立使用和管理。
       “工”字形平面南段三层及以上,均为行政办公的各职能科室,开敞式办公与半封闭会议区相结合,整个区域统一管理。
改造工程的难度
       此次改造工程,因受到医院现状制约,相对于完全新建的工程难度较大。工程在技术落地和实际施工期间,设计方与施工方、甲方反复沟通、紧密配合,突破重重难关,解决了很多问题。
例如,针对原有结构构件的不同状况采用加大截面、粘钢或粘贴碳纤维等不同加固方式;“工”字形平面各分段处抗震缝防水做法采用了不同方式;架空连廊基础受到地下现状管沟、红线位置及地基土承载能力三重制约,影响了连廊结构形式及构件截面尺寸;院区内管线复杂年久失修且与现状图纸不符,外线设计经反复现场踏勘进行调整修改等。

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现代医疗设施非常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良好的医疗空间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此次改造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为患者及医护人员创造优美的休息、康复环境,通过空间色彩分区、色彩标识系统、无障碍设计以及建筑小品、背景音乐系统等的配置,进一步改善医院的服务氛围,体现医疗设施的现代化和人性化。
       同时,医院所在的厂桥地区地处北京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外立面改造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及其他院区的立面风格,力求协调统一。墙面选用浅灰色面砖,局部配以深灰色陶板,延续京城文化特质,小面积玻璃幕墙与金属构件的使用突显时代气息与现代感。黑、白、灰的总体色调,打造出低调沉稳大气的建筑形象,符合北大医院独有的人文关怀情结,体现医院院训“厚德尚道”的精神。


       此次改造工程面临着极大的难度和诸多限制因素,但都予以克服。该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北大医院门诊部用房紧张的状况,有效地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特别是设置了全新功能医疗格局和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体现了大型公立医院的平民化特质,对改善当下的医疗环境乃至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具有推动作用。

 

曾佳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