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赵超:设计+医疗之下的患者体验创新

辜琳 来源:CHAE  2017-02-23

赵超

博士,副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


“设计是什么?设计是一个意义建构的整合性创新实践活动,而设计师应有智慧,将技术、人文以及经济有机地整合,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构建一个新的用户体验。但往往我们业界的设计师是带着脚镣、手铐跳舞的,如何突破?如何创新?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持续思考的问题。”

这就是赵超,兼具多重身份,既是大学教师,又是研究员,还是产业实践者,不断行走在思考与实践边缘的执着者。

“设计+医疗”的最早践行者

谈及为何涉足医疗健康领域,赵超告诉记者:“健康医疗产业将是设计学科最新的发展前沿和未来方向。同时,我比较推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能够引导社会向良性发展,医疗健康领域正符合这一特点,而且针对医疗产业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国际许多一流设计院校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由赵超领衔的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是设计学科最早渗透到健康医疗产业中的典范。该研究机构整合工业设计、生命科学、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信息设计等多学科资源,从事基于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医疗产品、系统、服务的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其中涵盖服务设计、包容性设计、人本设计、用户研究、协同设计、体验设计、社会创新等不同设计研究领域。迄今为止,研究所为医疗产业贡献了诸多优秀的产品,其中数次获得以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代表国内顶尖水平的红星奖等。

“设计+医疗”要追随用户体验

赵超认为,当下的医患纠纷虽然与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有关,但根本上是医疗体系设计以及服务系统构建的不科学所致。“我现在做的,从医疗服务体系的设计到具体的产品创新,如重症监护、基因测序、个体化治疗等方面进行产品/服务的创新设计,就是力图回归设计的本质,解决人的基本需求。”他在医疗建筑、环境、产品、服务流程方面的设计,更多地关注医患之间、患者之间、患者和家属之间以及医护之间的良性互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高效且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和用户体验。

“设计本身是一个整合型平台,它整合的是人性化的需求、合适的技术,以及新的商品模式,通过这些因素的整合把他们创新转化成产品与服务。”赵超强调到:“中国的企业往往认为产品的好坏取决于技术的先进与否,其实恰恰相反,以苹果手机为例子,它没有运用最新的高端技术,而是根据人的特定需求,把现有的技术进行整合,通过有形化、人性化的设计,最后设计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易用化产品。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设计也应当如此。”

赵超所从事的医疗工业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医疗健康产品,还涉及医院内部空间的设计,他认为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患者进入医院后,如何让他们心情更加舒畅?如何能够简化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如何让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互动?等等;其实这与科室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导视系统的设计密不可分,然而建筑学上传统规范对于新技术在医院普及起到了一个很大的“阻碍”作用,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摆脱它的束缚。他认为设计师被赋予了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设计来引导患者,规范他们的就诊行为。

智能病房设计

经过多年的设计产业研究和实践经验,赵超所在团队研究出一整套创新设计流程。在每件产品设计之初都需要先做用户体验的研究,界定用户的需求和设计的目标,构建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然后基于这个服务体系建立整个产品的设计系统,设计师根据设计系统选择合适的技术工程师、电子工程师以及商品模式介入,经过这样一系列的研发模式后,产品便会逐渐完善,一直到推向市场。

健康医疗设计创新的维度

“设计+医疗”在困顿中寻求突破

“我们设计师是带着脚镣、手铐跳舞的”,赵超用了一句简短的话生动形象地道出设计师的心声。他所说的“脚镣”和“手铐”是指中国整个大的医疗环境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各种限定条件,这就要求设计师应该具备在这一系列既定和限定条件中发挥创造力的能力和素质。

“我并不认同好多设计师抱怨甲方素质不高,或者是他们不接受我们的设计理念,进而无法实现作品。其实优秀的设计师应该要满足甲方和相关供应链所有的技术要求,通过设计创新,不仅要符合制度的限定要求,还要在诸多限定的夹缝中进行突破性的创新设计。”赵超做了一番解释,“设计师不完全是乌托邦的产物,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

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设计单位和甲方缺乏良性沟通,造成最后的设计作品不尽人意,从某种意义上让甲方认识到其实设计本身也是在促进社会进步,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要让他们了解你的设计理念是科学的,也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那么甲方会更愿意帮助、支持设计师的作品。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设计师作品的品质,设计师有责任,为甲方提供优秀的创新方案,说到底还是需要提高设计师整体的水平。

设计+医疗模式下的产品输出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大量的需求,但是我们面临着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建制的缺失,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会保证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社会养老机构和老龄用户辅助产业和相关的福利机制也都有待进一步发展,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存在诸多问题。”说到这里,赵超略显忧虑。

“作为一个设计业的从业者,我曾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上设计产业的专家,对我设计生涯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白宫设计顾问Pat Moore,她在年轻时用了4年时间来亲身体验作为一个老年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从而构建出‘移情设计’这一全新设计理论和方法,令我十分敬佩。”

为了更好地为老年人而设计,赵超从人性化设计出发,关注中国老龄群体的需求。深入了解老龄者的认知、机能、行动等随年龄、残障、环境、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在充分理解老龄群体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寻求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会,探索面向未来中国城乡老龄用户需求的概念设计和创新原型。

在2013年,赵超就带领工业设计系的学生举办了“为老年人而设计”的展览,希望通过产品/服务的创新设计,给老龄人提供一些人性化的服务。

老年智能助力椅设计


2015年,赵超和研究所团队一起进行了一个跨学科项目,研发出一款健康智能老年助力起身椅,针对老年人设计,经历了一个完整地以设计为先导和驱动的设计过程。首先构建了一个功能化的原型,通过用户体验和人机关系分析,进而深入进行研究测试,运用协同设计(Co-Design)方法,将用户导入到研发流程中,其实用户本身就是整个椅子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这种设计流程是先来界定创新的机会,有概念的输出,深入设计,进而对于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材料,包括表面处理、人的触觉、整个起身的角度,都有深入的研究,最后设计出了一款多功能,整合了起身、移动、休息、娱乐以及健康提醒等多功能的智能硬件,同时它的扶手上面安装了传感器,用户的健康数据通过这把椅子的扶手上传到云端,跟医院的HIS系统进行关联,有效降低了老年人因腿部衰老而发生安全事故的现象。该项目真正实现了设计作为驱动,引领整个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创新,为用户构建一个全新的使用体验和健康生活方式。



来源于本刊2016年12期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